一降溫,膝蓋就隱隱作痛;一受涼,雙腿就疼痛難忍;一下雨,關節就變得不靈活……可以預報天氣的,除了天氣預報,還有風濕患者。每當天氣稍加潮濕,總是會一些人面露難色,因為每到這時候,才是風濕患者痛苦的開始,身體要“受折磨”了。
在人們印象里,風濕病常發生于中老年人身上,但是,風濕病患者卻越來越年輕了,這是為什么呢?想弄清原因,我們就要先了解風濕是什么。
【石家莊直樂醫院】專家提醒:它實際上是一種全身性的問題,在身上的表現是多方面的。就拿疼痛感來說,并不會固定在腿腳上,還會在手上、脖子等部位出現。
一句話概括,凡是有關節的地方,都可能會有疼痛感出現。根據自身的實際狀況,身體的反應也不盡相同,有些人還會感覺到手腳沉重,行動不便等。也有人疼痛部位會腫了起來,溫度也比周圍皮膚高,平時也會感到經常口渴。
至于原因,也并非都是風邪、濕邪入體的緣故,還和自身的免疫力有著關系。
風濕病引起的原因是有很多的,就好比感染、代謝,退行性的疾病都可以引起風濕病。代謝就是現在常見的痛風,痛風引起的痛風性關節炎,感染可以引起反應性關節炎,還有免疫性的疾病,系統性紅斑狼瘡、原發性的干燥綜合征、多發性皮肌炎、混合結締組織病,這都是屬于風濕病。如果病因是感染引起的,那就是感染性的反應性關節炎,如果是免疫性引起的,好比常見的系統性紅斑狼瘡、干燥綜合征、強直性脊柱炎、皮肌炎、混合結締組織病,這都屬于免疫性的疾病,一些代謝性的痛風性關節炎,年紀大了,骨關節炎屬于退行性變,骨質疏松癥也是屬于風濕病的原因。
(一)疼痛:疼痛的部位有助于判斷疼痛是否來自關節病變。要分清局部病變引起的疼痛與系統性病變引起的廣泛性疼痛的區別。
(二)僵硬:晨僵這種情況主要表現為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后,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,活動后方能緩解或消失。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比較突出,可以持續數小時,而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。
(三)關節腫脹和壓痛:往往出現在有疼痛的關節,是滑膜炎或周圍軟組織炎的體征,其程度因炎癥輕重不同而異。可由關節腔積液或滑膜肥厚所致。骨性增生性肥大則多見于骨性關節炎。
(四)關節畸形和功能障礙:指關節喪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動范圍受到限制,如膝不能完全伸直,手的掌指關節有尺側偏斜,關節半脫位等。這些改變都與軟骨和骨遭破壞有關。在類風濕關節炎常見。
(五)乏力:乏力指的是肌力下降或喪失。由于乏力常與其他癥狀一起出現,例如,疼痛、晨僵、疲勞等,因此患者有時會分辨不清什么是乏力。在患者無法完成行走、咀嚼、吞咽等動作時,患者才會發現自己出現了乏力的癥狀。乏力是否對稱、是中軸性還是外周性分布,對疾病的鑒別診斷非常有用。
(六)疲勞:疲勞是風濕病常見的癥狀之一,在嚴重時甚至會使患者無法完成日常活動。疲勞在炎性及非炎性疾病都會出現,如RA及纖維肌痛綜合征等。
風濕是由于人長期受風、寒、濕、邪的侵蝕,在關節里產生一種叫"神經毒素"的有害物質。
1、預防風濕應避風、避寒、避濕
春天是萬物發芽的季節,也是預防風濕的好時節。因此,為了有效地預防風濕病,大家應該預防寒冷和潮濕,同時也要注意關節的保暖,不要穿濕衣服、濕鞋子、濕襪子等。在天氣非常熱的時候,不要貪圖喝涼水、冷飲等。
2、風濕病的預防應注意勞逸結合
臨床上,盡管部分風濕病患者的癥狀基本得到有效的控制,但仍處于疾病的恢復期,常因疲勞加重或復發,應工作與休息相結合,運動應適度。
3、預防風濕還要加強鍛煉和身體健康
經常參加體育鍛煉,如適當地開展健身體操、氣功、太極拳、廣播體操、散步等,對預防風濕病有好處。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強壯,抵抗疾病的能力強,抗風、抗冷、抗濕的能力也比不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強。
(一)藥物治療: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、聯合用藥。
(二)外科療法: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、人工關節的置換、滑膜切除等。手術不能治愈疾病只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。
(三)其他治療:包括物理、康復、職業訓練、心理等治療,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少的部分。
(四)中藥治療:1、辨證論治,整體調節;2、能迅速減輕癥狀,有效減緩疾病進程;3.能彌補西藥不足,并減輕其毒副作用溫經散寒,祛風活血,通絡止痛;4.口服中藥因為要經過消化道吸收進入血液再流經病灶,往往真正能在病灶處起作用的成分已經很少了。目前國內研制出一種"藥疚"療法,,促進病灶的血液循環,讓中藥等在病灶更好的吸收。
(五)物理治療:1、離子導入;2、紅外光照射:腫痛部位照射,每天1次,每次15到20分鐘。
(六)按摩療法:可以先用推、理、揉手法,輕輕按摩,先使患部肌肉松弛,氣血暢行;繼而使用點、按、捏、拿手法、達到舒筋活絡止痛的目的,最后用搖、滾、揉等手法。每次治療時間15到30分鐘,2到3天一次。